位于長沙市雨花區的跳馬鎮,古因“關羽戰長沙時躍馬跳澗”而得名。跳馬鎮是長沙市的東南門戶、交通樞紐,四條高速(長沙繞城高速、長株高速、滬昆高速、京港澳高速)環繞,兩條高鐵(滬昆高鐵、武廣高鐵)穿鎮而過;跳馬鎮也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轄區內除擁有國家4A級景區石燕湖外,北臨瀏陽河、四面環山、山水相連、纏繞交融。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開創中部崛起新局面,長株潭由此迎來“黃金機遇”。隨即,湖南省出臺了一系列推動長株潭一體化發展的行動方案,其中包括完善生態共保機制,以長株潭三地中間的生態綠地為基礎,規劃建設長株潭城市中央公園,將其定位為“以生態保育為核心、融合生態游憩、藝術創作、文化教育、科創研發為一體的鄉村郊野公園”,形成服務長株潭、全國示范的城市綠色客廳,也被稱為“綠心中央公園”。
而跳馬鎮正是“綠心之芯”,位于長株潭三市交接的核心區域,距長沙市區12公里,距湘潭市區10公里,距株洲市區18公里。該鎮鎮域面積177平方公里,處于綠心保護區面積約17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綠心面積的1/3、長沙市綠心面積的2/3。該鎮全域禁止、限制開發區域達到98%,控制建設區4.03平方公里,僅占2%。
生態特點、歷史基礎和區位優勢形成了跳馬鎮的獨特基因。該鎮利用優勢產業,以“花木+民宿+文旅”為抓手,提供康體沉浸體驗式旅行,促進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掀起一撥人才回流潮,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圖為跳馬鎮全景。周哲文 攝
花木產業實現“從育樹到育景”新升級
跳馬鎮享有全國“花木之鄉”的美譽,果木種植在這里的興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據測算,種植花木畝產值可達2萬元至3.5萬元,相當于種糧或其他經濟作物的3至5倍,當時的村民們便以種植苗木等經濟作物替代了糧食種植,一棵樹、一把剪,成為跳馬鎮很多村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法寶”。
57歲的黃迪進是土生土長的跳馬人,16歲時跟著父親學種苗木,大家都叫他“樹哥”。2007年,他在石燕湖村流轉了200多畝土地種樹,除前期投入外,前幾年每年都要投入數十萬元才能維持運營。面對周期長、樹難賣、收入低的問題,黃迪進想盡了辦法。
2009年,黃迪進開始向造景賣景轉型。具體而言,就是給樹木做造型,并以三五株樹木為一組,構成景別。他欣喜地發現,一株小型珍珠紅盆栽在經過修剪、制作成景觀后,既好賣,又能賣出好價錢。
“一株小型‘珍珠紅’盆栽大概能賣60元,但經修剪造景,價格能翻好多倍,一位優秀的修剪師傅一天能掙1000多塊!”黃迪進說。
然而,黃迪進與家人并不滿足于眼前的萬株“珍珠紅”,趁著鄉村振興的東風,一心想把“夢”做大。他開始奔波于農莊、講臺,將課堂搬到鄉村,決心要打造雨花跳馬最美鄉村會客廳,為親子家庭定制互動園藝大課堂。
從過去的單打獨斗到現在的團隊作業,黃迪進已帶出七個造型師徒弟,從賣樹到賣景,再到育人,他們的生意日漸紅火,每年有三四百萬元的收益。
“我們遵循的是育樹、育景、育人的全方位培育理念?!秉S迪進娓娓道出育景園的發展軌跡。經歷數年的打造,育景園由單純種樹轉型為樹藝盆景、樹藝+旅游+研學的復合模式,具備了風景、生態、藝術和知識兼具的特色。
而今,“玩轉植物大觀園”“尋找長在泥土里的匠人精神”“找尋樹的藝術、根的文化”等一系列園藝活動讓跳馬鎮的苗木成為熱門。
據介紹,跳馬鎮花卉苗木產業涵蓋100多種綠化類、經濟林類、觀賞花卉品種,形成園林、園藝和室內盆栽等多點開花的局面。當地經大力提質花卉苗木產業后,全鎮80%以上的農戶從事花卉苗木種植,年銷售總額突破13億元。2020年末,跳馬鎮實有花卉苗木種植面積超13萬畝,花卉從業人員4萬多人,發展形成了育景園、樂多園藝等眾多龍頭苗木企業,產品銷往全國各省市和日本、韓國等地。
跳馬鎮黨委副書記賀耀表示:“目前,跳馬鎮積極引導傳統花卉苗木產業向特色化、高端化、園林化轉型升級,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種植新模式,一條集種植、研發、觀賞、交易于一體的現代花木種植體系正呼之欲出?!?/p>
新民宿激活鄉村“造血功能”
在文化旅游發展的浪潮中,跳馬鎮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以及優厚的政策,吸引了一批外地人投資開發特色民宿,目前已打造出“無何有鄉”“大家小院”等一批各具風格的品牌,節假日常常一房難求。
“屋后有竹林,竹筍味道甜美,可從冬筍吃到春筍,夏天各種野菜、野果不斷,就像回到了兒時?!薄盁o何有鄉”的打理人付琴說,“無何有鄉”四字源自莊子的《逍遙游》,意為希望游客在此可以放空自我,當時選擇這里就是看好當地的政策和環境,亦契合自身做民宿的理念。
這家由現有民居改造而成的新中式民宿,有著別致的前庭后院,古典清雅,禪意十足。付琴說,當時將這棟老房子租下,在竭盡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了裝修,目前經營收益不錯,打算進一步擴大規模?!胺孔映鲎夂?,當地人有了穩定的收入,他們可以做其他勞務,有了更多更好地選擇?!?/p>
不僅僅是外商,當地一些村民也對民宿產生了濃厚興趣。
“自開辦民宿后,家里又多了份收入,政府補貼也大,村里的人都感覺生活有了奔頭!”跳馬鎮多點民宿的老板由衷感嘆。
跳馬鎮作為唯一一個幾乎全境都在長株潭生態綠心地區的城鎮,被譽為“綠肺跳馬”。當地制定了“以獎代補”試點方案,鼓勵村民改造自家民居,發展民宿產業。村民改造投入達到30萬元可獲12萬元獎補資金,投入40萬元可獲16萬元獎補資金。
早幾年還在為“禁止開發”幾字而憂心的劉建年敏銳地嗅到了商機,年近六旬的他種過水稻、苗木,當過貨車司機,而今他發現,在家門口就能把錢掙了。
“政府真給我們幫了大忙!”2019年10月,在獎補政策的支持下,劉建年一口氣投資了50多萬元,將自住“民居”變“民宿”,次年5月正式運營。他還驚喜地發現,民宿一建,配套也迅速跟上了,屋前開通了一條寬敞平整的柏油路,沿邊樹起了一盞盞太陽能、風能路燈,曾經的“荒地”向“景區花池”轉變,一輩子“靠綠吃飯”的村民對“綠”有了新的領悟,大家開始爭相“護綠”。
如今,跳馬鎮已打造了石燕湖曹家沖、新田村天石山莊周邊、金屏社區圭塘河引水工程三個民宿示范片區,共規劃改造民宿70棟,目前已有56戶居民積極參與改造,26棟已完成施工并投入運營。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的模式,這里逐步形成了民宿產業的品牌化、規?;?。
據介紹,跳馬鎮下一步將充分依靠石燕湖公園的引流能力,破解單個民宿運營主體因場地人員受限而無法囊括餐廳、咖啡館、酒吧、書吧、住宿、戶外體驗等功能的難題,將單個民宿集合組團,使其各司其職、互相引流,并共享區域公共資源,打造集住宿、餐飲、文化、娛樂、休閑、康養為一體的文旅產業鏈。
產業振興引來“新血液”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
“花卉+”“民宿+”激活了鄉村的造血功能,跳馬鎮的鄉村振興實踐不僅讓村民嘗到了“甜頭”,亦吸引了異鄉打拼的人“回潮”。
引老鄉,建家鄉。在外奮斗多年的周文斌在當地干部的“三顧茅廬”下決定回鄉考察。他發現,眼下的跳馬鎮除了“綠水青山”外,馬路都修到了家門口,圭塘河引水工程宛如碧波“綠帶”,鄉村干部們干勁十足。
當過大學教師,又從過商的周文斌當即決定返鄉帶領村民大干一場。他迅速輾轉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考察,結合跳馬鎮實際“擘畫藍圖”,并成立了公司。
從“粗放”到“精細”農業,從“傳統”到“現代”農業,如何才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周文斌帶著問題四處取經,從臺灣請來了蔬果種植專家,還定期請湖南農業大學專家下鄉指點。不久,一個“農業綜合體”在當地誕生?!案骷夵h委政府很給力,給予我們政策支持,讓我信心倍增。今后,我們將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統一管理、科學規劃產業園。我相信,鄉村的未來大有希望、大有可為!”周文斌信心滿滿地說。
在多肉大戶易中全的基地,從廣西生態職業學院園林專業畢業后就在這里就職的95后蔡華梅正在直播間做多肉拍賣,每次直播前她都會篩選出基地內一些獨特的品種,吸引網友們在直播間競拍。從銷售轉型直播,她的這一舉措讓基地迅速“吸粉”。
易中全的侄女易琳鈺,剛從湖南城市學院畢業就來到基地負責財務和銷售,22歲的她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讓基地享受到了社區團購的紅利。易琳鈺說,她跟商家“興盛優選”合作,開通社區團購,這一渠道的銷售約占總銷售的1/3,創造了一天就賣出1.3萬盆的業績。
產業振興帶來了建設鄉村的“新血液”,而這些新力量又開啟了新業態、新模式,產業活力迸發,帶動效應明顯。
據了解,跳馬鎮的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和紅星全球農批中心目前也在積極建設中。
?